在我们的身体中,心脏犹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泵血大师”,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为全身各个器官输送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血液。然而,你可能未曾留意,在这颗“生命引擎”上,还附着着两个形似耳朵的结构,它们便是左心耳和右心耳。切莫小觑这对“小耳朵”,尤其是左心耳,由于超过90%的血栓都源自这里,导致它与一种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息息相关。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数量已高达1200万例,并且每年新发的房颤患者数量还在不断增长,每年因房颤引发的卒中病例也呈显著的进行性增长趋势。在房颤患者中,一旦发生脑卒中,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远高于由动脉血管硬化引起的脑卒中。这不仅意味着患者个人将面临身体功能严重受损乃至生命消逝的悲惨结局,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重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疗资源造成了巨大冲击。
正常情况下,当左心房舒张时,左心耳会像一个小型的“血液储备库”,储存部分血液;当左心房收缩时,左心耳则会将储存的血液挤回左心房协助供血。特别是在我们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身体对血液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此时左心耳的“储存”与“辅助泵血”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
左心耳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布满了沟沟壑壑,这些特殊的结构使得血液在流经左心耳时,如同进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极易形成漩涡,进而导致血液流动不畅,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血栓。起初,左心耳内形成的血栓可能只是静静地“潜伏”在那里,暂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然而,一旦当房颤来袭,或者心脏出现其他异常情况,这枚小小的血栓就可能会脱落,随着血液的流动“顺流而下”。它会先经过主动脉,然后进入人体的各个血管分支,而最危险的情况,就是血栓进入脑部血管,一旦堵塞就会导致大脑供血突然中断,进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可以说,房颤和左心耳内的血栓,就像两颗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毁灭性打击。
对此,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抗凝药物治疗是目前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口服抗凝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血液的凝固性,从源头上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确诊为房颤的患者,医生会依据其具体的病情,如年龄、是否患有其他基础疾病、房颤的发作类型等,全面评估其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抗凝治疗方案。尽管抗凝治疗对大多数房颤患者有效,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长期口服抗凝药物。针对这部分特殊人群,现代医学发展出了一种创新的干预手段——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手术过程中,通过穿刺患者腿部的股静脉,将一根特制的导管沿着血管缓缓送入心脏的左心房,直至到达左心耳。随后,将一个精心设计的封堵器准确地放置到左心耳的开口处,将左心耳永久性地封堵起来。这样一来,血液就无法再进入左心耳,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血栓在左心耳内形成以及脱落的可能性,有效预防了血栓栓塞性脑卒中的发生。
许多人可能会担心,将左心耳封起来是否会对心脏的正常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其实,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左心耳的功能已经逐渐退化,其体积不足左心房的1/10。它曾经储存血液的功能,对于现代人类的心脏生理活动而言,作用已经比较微弱,对身体的整体运转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体检项目通常不会专门针对左心耳和右心耳进行详细检查。一般只有在进行心脏超声、CT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心脏检查时,医生才会仔细观察心耳的形态和功能。这也导致了许多人直到身边的人或自己出现严重心脏问题时,才意识到这对心脏“小耳朵”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每年的体检,特别是其中的心脏检查项目。如果在体检中发现心脏存在异常情况,如心律不齐、心脏杂音等,应及时咨询医生,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尤其是房颤及与之相关的左心耳问题。
(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配资平台股票配资
启泰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